中國印刷電路產業將因智能手機迎來商機

2012-11-1 9:40:14 資料來源:人民網 作者:
--------------------------------------------------------------------------------

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下積極調整了產業結構和體制,短期內“全球電子產品主要生產基地”的地位不會改變。這個結論也同樣適用於裝配有作為電子產品關鍵部件的各種主動和被動元件、大幅左右終端產品技術發展的印刷基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的產業。中國大陸地區是為鄰近地區的廠商提供PCB及客戶服務的全球主要生產基地。



  據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EK統計,2011年全球PCB的生產額為591.5億美元。其中,中國大陸地區占了43.1%(2010年為40.3%),日本占16.0%(2010年為18%),臺灣地區占12.3%(2010年為12.8%)(圖1)。2015年預計中國大陸地區的PCB生產額將達到343.2億美元,占全球生產額近一半(49%)。



  按產品種類來分析,2010年需求 是多層基板產品。主要應用領域為個人電腦(包括筆記本電腦)、通信設備和消費類產品等。其次是柔性基板 (FPC),然後是高密度布線基板(HDI)。這些產品主要用於手機等移動產品。另外,IC基板方面還遠遠落後于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








圖1:全球主要地區的PCB生產額




  這樣一來,全球的電子產品很多都將大量生產鏈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地區,由此,中國大陸地區的PCB生產額提高到了全球 。主要在中國大陸地區生產的下游產品為個人電腦 (包括筆記本電腦)和數字家電等的中低端電子產品。因此,PCB產品也集中于老式的多層剛性基板等低端產品,比例占整體產品的一多半,比其他發達地區還要高。



  不過,隨着中國大陸地區品牌企業的發展以及中資PCB廠商的迅速成長,中國PCB產業的形態及PCB廠商的經營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其中以下三個動向尤為明顯。



  動向1:向一站式服務積極投入資源



  隨着電子產品的多樣化及短壽命化,產品的少量生產和定製得到推進。中國PCB廠商也積極應對這種動向,在該利基市場上展開了競爭。比如,針對一站式服務積極投入了資源。



  一站式服務的優點是,可使中小量PCB製造工序合理化並削減客戶的PCB設計人工費,適合中小量樣品的高速生產。不過,進行中小量生產要利用公司內的生產能力,因此大量生產的產品就要委托給其他公司,會產生轉換生產線的成本。在一站式服務中,客戶數量多,內容也很豐富。因此,PCB廠商的業務管理並不容易。應用以少量多樣型產品為目標。深南電路(Shenzhen Shennan Circuits)、興森快捷(Shenzhen Fastprint Circuit)、珠海方正(Founder PCB)及珠海元盛電子(Zhuhai Motomori Electronic)等在積極開展一站式服務。



  動向2:廠商回歸沿海地區



  從2008年開始,計算機生產基地開始向重慶等中國內陸地區轉移。美國惠普、美國戴爾等國際 品牌企業也相繼在中國西部地區設置了基地,之後,鴻海(Hon Hai Precision)、仁寶(Compal Electronics)及緯創(Wistron)等的OEM工廠也由中國沿海地區轉移到了西部的內陸地區。受此影響,瀚宇博德(HannStar Board)、健鼎(Tripod Technology)、志超(Zhichao Technology)及華通(Huatong)等臺灣PCB廠商也開始把在中國大陸的基地轉移到西部地區。



  但現在,珠海方正、汕頭超聲(Shantou ultrasound PCB)、珠海元盛電子及珠海全寶電子(Zhuhai Quanbao Electronic)等大部分中資PCB廠商都留在了沿海地區。另外,博敏電子(Bomin Electronics)在江蘇大豐擴大了生產,深南電路(Shenzhen Shennan Circuits)也在江蘇南通和無錫設立了工廠。這是因為,從是否存在需要維持工廠規模的市場需求、內陸地區的勞動力流動和管理問題以及廢水處理許可証等整體經營環境的觀點來看,沿海地區還存在發展的可能性。



  雖然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薪資低,但人均生產效率也低,這成為管理和運營上的課題。例如,即使是同一條生產線,沿海地區用10個工人就足夠了,而內陸地區則需要15個人。雖然平均薪資低,但綜合來看並沒有能夠削減勞動成本。另一個理由是客戶關係。中資企業的客戶主要是中國國內的中小電子企業。很多企業的基地位於華南和華東地區,無需向內陸地區轉移。因此中資PCB廠商沒有向內陸地區轉移的誘因。即使轉移,也是像珠海方正的重慶工廠和廣東生益集團 (Guangdong Shengyi Group)那樣,主要採取合併收購的方法。並不會像臺灣地區廠商那樣在中國內陸地區構筑新生產線。



  動向3:中國智能手機和新一代移動通信基礎設施的內需市場形成



  2012年預計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6.75億部,其中中國為1.32億部,占世界整體的約20%。預計2016年之前將超過3億部,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成為全球電子部件廠商的目標市場。未來,中國將大力引領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長,不僅是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電子等國際品牌企業,中興和華為等中國品牌企業也將蓬勃發展。據統計,在2012年4月的中國3G智能手機市場上,三星以22.8%的市場份額高居榜首。位居第二的團體是各佔有一成市場份額的酷派、華為、聯想和中興,這4家公司合計占整體的約4成。4家公司中,增長率 的是酷派,由第五位一躍成為第二位。



  與中興和華為等中國品牌企業長期保持密切合作關係的中資PCB廠商也沒有錯過這個智能手機市場發展的機會,通過政府關係探尋了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中國三大手機通信運營商推進的“千元智能手機戰略”改變了中國3G智能手機的競爭形態。隨着中興、華為、聯想和酷派等連續向市場投放中等價格的智能手機,將來也許會以1000元人民幣以下的價格競爭為中心。由於該低價格市場,低成本PCB市場的競爭也將愈演愈烈。



  IEK的觀點



  在已經成為全球 PCB生產基地的中國大陸地區,作為長期戰略,中資PCB廠商正致力于中小型、大陸品牌和特殊應用市場。與全球PCB產業的高度競爭保持了距離,以利基市場為目標。中資PCB廠商擁有以下發展優勢和機會。



  ●作為國營企業,可以確保客戶;
  ●通過與外資企業共同出資,可以間接提高生產技術和能力;
  ●一站式服務的靈活生產體制得到客戶認可;
  ●中國品牌企業的智能手機取得發展;
  ●中國將來如果設置4G基站,會帶來新的商機;
  ●可以為開始發展無線通信的國家(印度等)提供低價格PCB產品。



  不過,目前中國PCB產業因技術的落後以及不完善的國際化,在產業整體的業勣方面與 企業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另外,臺灣企業和日系企業通過提高生 產技術和確立客戶關係等,進駐了中國大陸這一巨大市場,中國品牌企業在進駐國際市場時,通過對技術和成本進行比較,傾向于選擇中國大陸以外的PCB廠商。 這些對於想走向世界的中資PCB廠商來說都是巨大的課題。